三峡传媒网

来源:米乐体育app官方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5-10-18 15:07:58

  深秋的雨,如同细密的网,将整座城市温柔包裹。机器的轰鸣声在雨中听起来格外清脆而响亮。10月15日,记者来到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江东机械)生产车间内,工人来回搬运物资,操作设备,加足马力忙生产,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在时代大潮中行稳致远。”江东机械党委书记、总经理刘雪飞介绍,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的新突破,目前拥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项,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12项,并成功入选重庆市装备产业链主企业。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

  科技赋能的惊喜,不止在江东机械涌动。在看似寻常的领域,同样鲜活盎然——截至目前,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80家、1950家,居渝东北首位。今年上半年,累计登记技术合同达20.13亿元,同比增长3.56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

  如今的万州,科学技术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科技与产业深度交融、同频共振,源头创新蓬勃涌动,前沿成果加速落地,慢慢的变多的“创新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活力。

  深夜,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分子病理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透过玻璃窗,诺贝尔奖工作站中方主任印明柱教授紧盯着屏幕上闪烁的基因图谱。“肿瘤患者等不起,早一天突破就能多挽救一个家庭。”他扶了扶眼镜,声音低沉却坚定。

  放弃休息日,他和团队在原始创新中不断摸索。经过对4224例肿瘤患者及1750例非肿瘤患者基因数据的深度挖掘,团队构建起动态更新的疾病数据库,并研发出国际领先的靶点智能挖掘系统。2024年7月,成果终于破晓——他们成功绘制全球首个人类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发表于《自然》期刊,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作战地图”。

  “印教授,我的孩子能走路了!”中线癌患者小林母亲的信息,是对科研价值最深的诠释。印明柱团队研发的新一代BET抑制剂NHWD-870,已为来自28个省份的168名中线癌患者带来希望,其中近半是曾被多家医院婉拒的“医学孤例”。该成果斩获中国发明创业创新奖一等奖,填补了国产小分子抑制剂空白。

  万州此前缺乏与国际顶级科学家团队的合作基础,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通过引进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团队,建立了重庆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成功构建“项目+团队+平台”全链条创新生态。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高端科创资源“破冰”,更为渝、鄂、川、陕区域医疗科研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面对肿瘤“二八定律”的残酷现实,印明柱牵头成立肿瘤早期诊治中心,更引入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阿秒级光脉冲技术,如同为癌细胞活动装上“超高速摄像机”。国际首个肿瘤早期诊断多模态平台正在加速建设,“早一天发现,就多救一个生命”的誓言,正化为技术利刃。

  诺贝尔奖工作站成立以来,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印明柱教授团队基于泛肿瘤脉管图谱的研究成果,成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发表;同时,团队牵头发布全国首部《中线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创新能级大幅提升。

  “‘从0到1’,是原始创新,是从无到有,不是改头换面、跟踪模仿,而是独辟蹊径、探索未知。”区科技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万州已依托诺贝尔奖工作站构建医疗科创新高地,为渝、鄂、川、陕区域医疗科研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力量。不仅“泛癌种循环肿瘤细胞智能早诊机器人”“食管早癌智能诊断模型”两项成果也已进入转化阶段。全国首个“肿瘤早期诊治中心”在万州建成,成功构建癌前病变风险多学科评估模型。诺贝尔奖工作站已成为国际领先的超快激光临床研究与转化枢纽。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万州已依托诺贝尔奖工作站构建医疗科学技术创新高地,为渝、鄂、川、陕区域医疗科研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力量。

  当天,记者走进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眼前一台台电脑上显示着各种设计模型,公司总工程师杨勇正指导团队进行高端锻压成形机床装备产品研发。

  “为解决国内高端锻压成形机床卡脖子技术和瓶颈工程问题,公司作为拥有近90年历史的高端锻压成形机床工业母机龙头国有企业,将继续大展身手。”杨勇和记者说,公司开展了重载高速精密成形技术、机电液耦合控制、成形工艺等技术攻关与研究,实现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研制的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幅度的提高了公司市场之间的竞争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杨勇看来,企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都浓缩在创新引领的生产中,在万州区科技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公司年年都会花大力气进行科学技术创新,成功研发一批国内同行业技术领先的产品,这些都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仅仅是江东机械,近日,威科赛乐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封装模组生产线在万州经开区正式投入量产,由此打通了从关键原材料金属镓提取、核心芯片制造到高端封装模组的全链条环节,实现了从材料保障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全自主可控。

  “过去,我们设计制造芯片需要依赖外部资源完成系统级集成,这不仅限制了产品迭代速度和性能优化空间,也制约了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威科赛乐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技术总监宋世金称,随着封装模组生产线建成投用,现在补上了这块短板,芯片产品在万州基地具备了从“材料”到“系统”的完整交付能力。这标志着国内首个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全产业链基地在万州建成。

  链通业兴,动能澎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一“万州造”成功“出圈”的案例是我区聚资源、强基础、优生态,慢慢地加强核心竞争力、形成发展新优势的最好注脚。

  目前,万州正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武装新兴起的产业,竞逐新质生产力、“从1到10”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奋力开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局面的澎湃热情——

  以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为支点,全力打通成果转化“梗阻”:瞄准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针对性遴选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高价科技成果,建成区域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甄选成果43项、需求39项;培养110名技术经纪人,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科研机构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县行活动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发布10大科学技术创新优秀典型案例,成功转化重大科学技术成果5项,其中“用于医疗用品的高通量RFID识别设备及管理系统”转化合同金额超4200万元。九龙万博、金龙铜管的技术产品入选市级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培育库;中科金龙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系统专用铜管实现产业化,产值突破2亿元。

  清晨,城市在夜晚的沉寂中苏醒过来,沐浴着晨风,重庆大全泰来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清华来到公司,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这就是我们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套‘3+1’多晶硅还原炉多对棒集成化电源系统。”王清华指着车间内一台高约2米、宽约1米的产品介绍,按照传统技术,该系统至少需要6个甚至更多的电源柜和一个控制电源柜组成,市场习惯称之为“6+1”系统,这套系统不仅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售价也十分高昂。

  为破解技术瓶颈,大全泰来组织技术骨干攻关,自主研发了多晶硅串联控制板,同时升级控制器内的核心逻辑,将单个电源的带载能力提升了将近一倍,实现电源方案由“6+1”到“3+1”,投入市场后,受到客户青睐,目前公司订单已经排到了三个月以后。

  “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王清华介绍,在区科技局等部门的支持下,企业年年都会花大力气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先后成功研发一批国内同行业技术领先的产品,包括调功工控机、一体化无功补偿模块、复合开关、基于ViennaPFC的单晶炉电源等,这些都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先后被评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

  不仅是大全泰来。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潜力,我区持续完善配套服务,大力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持续打出政策“组合拳”:科技专家“一对一”结对帮扶,并以科技项目资金和政策性补助方式全力支持全区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研发活动;“十四五”以来,累计兑付科技型企业入库、高企认定、平台建设、成果奖励等区级科学技术创新激励资金5700余万元。

  精准“滴灌”,精心“培育”,让一颗颗“创新种子”扎根、发芽,成长壮大。近两年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征集产业技术需求400余项。2023年至2024年,支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万州区)项目32个。

  为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发展,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我区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活力,坚持科学技术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突出技术与产业、民生相结合,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研发支持力度,聚焦本地产业实际和特色资源,围绕铜铝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精准医疗等重点领域建立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以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

  仅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494家,总量达19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市级评审70家、总量预计达到180家,居渝东北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登记技术合同20.13亿元,同比增长3.56倍,创历史新高,“创新力”正转化为真真正正的“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谋定而动,行稳致远。接下来,万州将立足实际和自身优势,从提升服务功能入手,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行动,培育创新型城市,提质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到2027年,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突破200家、2200家,全社会研发人员达到4800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7家,实现区域共享科技专家1100人,联合实施技术攻关50项。

  未来的万州,将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力迸发的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为重庆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水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学技术创新之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捷径,而是在突破边界、跨越壁垒中开辟的新航道。万州以实践印证:从诺贝尔奖工作站的原始创新,到江东机械、威科赛乐等企业的产业化突破,再到大全泰来的系统升级,每一步都诠释着“创新力”如何扎实落地为“生产力”。如今,万州正以坚定的改革步伐和澎湃的创新热情,推动科技与产业同频共振。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片热土上的创新动能将持续奔涌,为区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书写更多从追赶到引领的奋进篇章。

米乐体育app官方版下载 米乐体育app官方版下载